邮件: 用户名: 密码:
  • 长江网首页
  • 英文版
  • 加入收藏夹
  • 新闻   |   宽频   |   网摘   |   影视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文学   |   动漫   |   贴图   |   家居   |   访谈   |   美食   |   交通   |   房产   |   娱乐星空   |   江城警讯网   |   武汉文明网
    论坛   |   博客   |   网论   |   时尚   |   天下   |   动物   |   两性   |   汽车   |   科技   |   古玩   |   旅游   |   言语   |   购物   |   游玩   |   区局   |   长江无线   |   武汉交管网   |   武汉汽车网
    现在位置:>> 精彩专题 >> 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 六省文化览粹

    河南的中原文化

    2006-10-23 15:00    【查看评论】 【字号: 】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长江网讯  一般而言,在中国文化的四围,是戎、狄、夷、蛮文化。“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在当时,中原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是有“道”的,而四方文化是无“道”的,处于一种晦敝的无明之中。此时,唯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系辞》)而东方的鲁文化、南方的楚文化都是无道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对“闻道”之后那种茅塞顿开的喜悦充满了感动。《庄子·天运篇》也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日:未得也”。

      对于东方鲁文化是如此,对于南方楚文化也是这样。《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庄子·天道》说:“明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以南向,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孟子》记载了楚文化北学中原文化的事例,“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文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在某个意义上,楚文化甚至轻视鲁文化。《庄子·田方子》记载:“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

         中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就经学而言,六朝时代,北人最喜治三礼,像徐遵明、刘炫、刘焯、李铉、刘献之、沈重雄、安生等通通以礼学著名。南人却喜治易,常以易老并称,如王弼、郭象、向秀们等。就佛学而言,“隋唐之际,宗风极盛,天台,法相、华严三宗,皆起于北;陈义闳深,说法博辩,而修证之法,一务实践,疏释之书,动辄汗牛”,“惟禅宗独起于南,号称教外别传,……专凭证悟,不依文字”。关于词章,“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风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书派之分南北尤显,北以碑著,南以帖名。南帖为圆笔之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所长也。龙门十二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字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所长也。兰亭,洛阳,淳化阁帖等为其代表”。“画学亦然,北派擅工笔,南派擅写意,李将军之金碧山水,笔格遒劲,北宋之代表也。王摩诘之破墨水石,意象逼真,南派之代表也”,造成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前贤的认知也各种各样。应为谦在《中国南北论》中说:“西北之人,以无不知为贵,故乐于用心,从事于此,则自生神。西南之人,以无知为贵,故乐于怠心,从事于此,则自生精致”。(《中国南北文化观》第4页)李大钊则认为,“南道得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中国南北文化观》第5页)。日本的鹤见佑辅在《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中指出:“古典文明的特色是为生活之故的劳动少,因而说物质的观念稀薄。所以那特色势必是文艺的、宗教的、哲学的。即对于美的鉴赏,对于善的追求,对于真的理解等热烈。故古典文明是生壮严的宗教,和芬芳的诗,音乐、绘画、雕刻等”。“北方民族因为少沐天地自然的恩惠,与风雪斗争,耕种硗确的土地而营营戳力于衣食住之获得,所以他们生活意识非常浓厚。找寻食物以防饥,造作衣食住以御寒,这对于他们是人生不可缺的一大事件。所以北方文明是衣食为中心的文明。南方人可以说是艺术的人。反之,北方人则为经济的人”。(《中国南北文化观》第5—6页)与之对应,南方文明是“艺术文明”,而北方文明则是“经济文明”。清吴铤在《前因时论》中指出:“东南多尚奢,西北多尚俭;奢则不自爱其财,至于财尽,则必思所以求之。俭则自爱其财,至于财不赡,而求利之心炽,乃因以愈急”。《颜氏家训》指出:“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俗。北方山川浑厚,其音浊而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唐李延寿《北史儒林传》云:  “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文苑传》甚至讲到了南北地域差别对文章造成的影响:“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溯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中原文化,处于这种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之间。这一地理环境决定了当中原文化处于高峰地位时,它向四面八方辐射;而当它处于文化低谷时,则只能在八面来风的夹缝中求生存。如果说,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文化主要是沿黄河一线东西展开,中原道家文化与东部的鲁文化、西部的秦晋文化反复较量,最后中原文化占了上风;那么这之后,中原文化则主要是沿黄河、长江、珠江这一南北线与北部的燕赵文化、南方的骚楚、吴越、巴蜀文化拉锯。南宋以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易位。民国15年以后,南方文化中的珠江流域文化又最终战胜了楚骚文化。
       
         中原文化的地域构成,就南北而言,有宋陈文化、郑卫文化、申吕文化之分;就东西而言,有洛阳的东周文化和开封的理学。这种文化构成很有意思。如果说宋陈文化和郑卫文化、申吕文化构成了中原文化的主体,宋陈文化、申吕文化代表了中原文化“阴”的一面,郑卫文化代表了中原文化“阳”的一面,前者富有深度,后者富有力度;那么洛阳文化和开封文化则代表了中原文化在东西两个方向、在周、鲁(周文化之变体)文化的风雨冲击中不断解体的悲剧命运。这一文化转折的大致过程是:如果说洛阳的周文化显示了对中原文化殷商文化(其起点和归宿都是宋陈文化)的革命,那么周文化因对夏文化的认可,使得郑卫文化得以发展,中原南北文化的阴性和阳性特征当从这一历史社会变迁中得到理解。和鲁文化并肩的墨学,成为显学应该与这一过程大体对应。但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中原文化受到鲁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和外域的佛教文化的威胁,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性,到了宋代,更是完全认同了周文化的变体鲁文化,其文化的衰亡就不能不成为一种必然。虽然宋以后,文化中心的转移有着客观的外在因素,但作为中原文化本身,其元文化的特性被解构,则不能不意味着这种文化的消亡。
         
         中原文化自夏商而完成其《易经》中阴阳两种文化原型的展开,周对其阴性特征进行了第一次消解。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原文化以宋陈学派和郑卫文化两种形式出现,宋陈学派中的墨学因和夏文化认同,得到周文化的认可,和鲁文化并为世之显学,郑卫文化得到发展,宋陈文化是被排斥的对象。秦的崛起,和郑卫文化密切相关,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也是一种北方文化精神。墨学成为绝学,大概和它归属于宋陈文化相关。但秦的短促命运,决定了郑卫文化的消亡。汉以后,楚文化兴,宋陈学派演化为黄老道学和魏晋玄学,成为中原文化的主体精神。其后,它在和佛文化、鲁文化反复争夺中援佛、儒人道,到宋代开始完全丧失了中原文化的特质。如果说,在西部洛阳,周文化主要解构了中原文化中的商文化,那么,在东部的开封,鲁文化则最终解构了包括郑卫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原文化。而鲁文化在和楚文化的较量中,又最后败北,则寄寓了深刻的历史内容。
         
         周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改造是决定中原文化变迁的一个关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洛邑的地望何在?《汉书》说:“周武王行迁九,周公致太平,营以为东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尚书》载:“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则告商王士”。《左传》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象物。……桀有错德,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迁于周”。可见,鼎是传国重器。《左传》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把象征王权的九鼎迁到洛邑,说明他已决定把国都建在这里。周初的文献中周人常称是夏的后代。周本小邦,灭商后要想把国都建在“有夏之居”的洛邑,就尽量抓住人们追念夏王朝政绩的心理,拼命宣传自己与夏同黄帝,本是同族,从而为统治中原寻找理论。
         
         当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生成的影响并不是唯一的。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这是就中原文化整体而言的。在中原文化内部,由于相邻文化形态的影响,又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我们说,中原文化的发展具有西南高、东北低的不平衡性,除了文化积淀的原因外,即和这种文化交流、文化影响相关联。一般而言,在中原文化东北部活跃的是一种游牧文化。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比农业民族更为严酷,只能以迁徙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但军事上的强大并不标明文化上的繁盛,再加上同中原文化具有不同的存在基础,中原人民对这种文化的接受就十分勉强,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就非常有限。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接受者的态度如何,和自然地理环境相比,也是非常关键的。【作者: 李庚香】
    欢迎进入长江论坛“新闻时评”发表评论或发起投票 新用户在此注册 时尚伊人
    【发表评论】 【字号: 】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表的评论                           更多评论
     发表新的评论
    Top↑
           大江园南苑      武汉现代泌尿外科医院      防脱生发专家      武汉地产集团
      
    展会动态 更多  
  • 20余家海外企业机构参展中部文博会
  • 周五,六省文化名品齐聚武汉
  • 活动百余项 中部文博会精彩纷呈
  • 本网:辛亥革命藏品将亮相文博会
  • “楚服”亮相文博会款式达近50种
  • 中部文博会20余万种出版物汇聚江城
  • 民间特色工艺品汇集解放公园
  • 动漫名家齐亮相 光谷将变动漫城
  • 中部文博会上,汉派时装集体走秀
  • 中部文博会创我市展会两项之最
  • 展会活动 更多  
  • 湖北省、武汉市文化产业项目签约
  • 五省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签约仪式
  • 武汉•俄罗斯年系列文化活动启幕
  • 中部六省大学校长论坛(文化论坛)
  • 汉阳文化及武汉新区文化产业推介会
  • 开幕典礼、招待酒会和文艺晚会
  • 第七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
  • 舞台及民间民族艺术“天天演”
  • 精彩瞬间 更多  
  • 中部文博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 辛亥革命藏品将亮相文博会
  • 出版物汇聚崇文书城
  • 车延高率团布阵中部文博会
  • 中部文博会会徽
  • 长江广告 更多  
    长江互动传媒网 武汉综合新闻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27-82781258 027-82825006
    长江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2004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