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

新闻中心武汉湖北国内国际社会财经娱乐体育
  您的当前位置: 精彩专题 > 配套改革实验区 > 最新动态
七大工程引领九大项目打造武汉生态城市圈
武汉综合新闻网 www.cjn.cn
发表时间:2009-05-27 10:06 来源:长江网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长江网讯】 专家访谈——环保专家沈晓鲤谈生态环境问题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规划》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中如何面对生态问题挑战,未来的生态城市群将是什么样子?就这些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省政府参事、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沈晓鲤。

  城市圈环境形势严峻

    记者: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生态环境现状如何?

    沈晓鲤: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压力逐渐显现,形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一是城市圈多年来高强度的开发消耗了大量资源,资源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绝大部分矿产资源均从省外调入。

    二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城市圈内的湖泊、湿地不少因围垦、过度开发而萎缩,水质污染、功能下降。农业地区因农药、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过度的水产养殖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破坏;此外部分地区因多年矿业采掘造成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三是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城市湖泊、内河普遍污染重,呈富营养化或黑臭型污染,城市圈内大江大河(长江、汉江)水质虽能维持功能但仍堪忧,中小河流污染重的现象没有改观,由此引发的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事故,常有发生。部分城市可吸入颗粒物超标严重,武汉市建成区优良天数百分率多年低于80%,在全国各大城市里是偏低的。垃圾、医疗废物等处置不当,严重影响市容卫生的现象各城市都相当普遍。多年的环境欠账未还清,而新的污染问题又不断出现。

    记者:很多地方是不是依然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现象?

    沈晓鲤:是的。反映在环保投入尤其是用于污水、垃圾治理的投入不足,在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指标排名中,我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方面靠后。在环保的体制、机制上还很不适应两型社会的需要,多年存在的环境监管力量(机构和队伍素质)薄弱、地方干扰环境执法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反映在非法排污或污染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的现象屡有曝光,污染事故、环境污染的公众投诉呈上升势头。

    此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综合决策机制有待完善,各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也不适应城市圈统一发展的要求,在生态环境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影响了环境行政管理的综合效能。

  未来发展面临生态挑战

    记者: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经过5年努力,到2012年力争人均GDP比2007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这对已经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意味着什么?

    沈晓鲤:这一奋斗目标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城市圈常住人口为2987.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0万,到2012年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将达到3063万,城镇人口将达到1685万。污水、垃圾、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产生量持续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城市及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同时,动物性食物需求呈上升趋势,畜禽养殖量、排污量也将随之增大。人均住宅面积、汽车保有量均逐年上升,将导致道路拥挤,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圈能源、土地资源将进一步紧缺。

    按照武汉城市圈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人均排污量预测,2012年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52.3和61.2万吨,但容许排放量分别为32.06和34.38万吨,需削减38.7%和43.8%。城市圈单位GDP能耗需由每万元1.49吨标煤下降到1.148吨标煤,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环保工作是否将面临空前的压力?

    沈晓鲤:是的,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压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加重,对城市供水、道路交通,尤其是对污水收集与处理、固废垃圾的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都将会提出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要求会愈来愈严,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对(我国目前尚未纳入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会列入减排控制范围。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维权要求的不断提高,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标准也会进一步严格,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生态规划紧扣“两型”主题

    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百姓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请问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沈晓鲤:这个规划是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编制的。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奋斗目标,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率先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记者:城市圈未来的生态环境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者说规划的目标前景如何?

    沈晓鲤:武汉城市圈的总体目标是,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按照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挥武汉城市圈平原水网景观和丘陵山地自然生态的优势,突出滨江、滨湖的特色,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城”生态格局为目标,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群,推进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规划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时间是2008年至2012年,属于起步和重点突破阶段,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城市圈所有城市达到环保模范城市要求,建成环保模范城市群。

    第二个阶段时间是2013年至2020年,属于全面推进和完善提高阶段,城市圈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所有城市达到生态市要求,率先建成中部地区首个生态城市群。

责编:张莹颖

顶一下
返回首页
延伸阅读
· 七大工程引领九大项目打造武汉生态城市圈
· 环保部八大措施全力支持武汉城市圈环保发展
· 揭开武汉城市圈四条城际铁路“庐山真面目”
· 九城共绘一张图——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解读
手机报订阅】 【进入社区】 【精彩视频】 [  打印 ] [  ] [  关闭 ]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20070023
网络警察
报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