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表现形式五光十色,其功用最终体现在通过分享而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专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摆在书面上是文化,究其本质,文化还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五年来,名家论坛坚守于“大众化、公益性”的指导思想,民生话题,名家表达,截止2010年4月底,共举办讲座253场,接待到场听众20万人次,网络与电视受众超过2千万人次。周末到市图听讲座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光明日报》《武汉晚报》《长江商报》《武汉晨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报纸持续关注论坛发展,截止目前,共报道讲座信息657次。展示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洞悉色彩斑澜的社会生活,名家论坛越来越成为市民不可缺少的文化“民众乐园”。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年来,名家论坛以国情、市情与民情为主线,围绕解析知识难点、解读社会变革、解答心灵困惑等市民关注的文化命题,贴近民生,同时展现地域文化,逐步形成了六大特色,海纳百川,上善若水的文化特质得到有效彰显:
1、名师荟萃
作为市民公益文化讲座平台,要求讲座内容必须有平民性,同时,由于听众来自三镇各地,且自发自愿,就必须增强论坛的传播力和吸引力。因此,我们把这个文化普及论坛定义为名家论坛。通过名家的学术成就、个人魅力、传媒以及社会的影响,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以此感染听众、影响听众。五年来,论坛的讲座嘉宾可谓,名人荟萃,大师云集,出现在这里的,有文学的品鉴者梁晓声、周国平、阿来、叶永烈、二月河、曹文轩,有历史的演绎家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葛剑雄、钱文忠,有社会的点评者石齐平、阮次山、梁文道,有财富的点金人秦朔、刘彦斌、叶檀,也有百姓的保健师洪韶光、曲黎敏、中里巴人。名家严谨的科学精神,高深的学术造诣,妙语连珠的精彩表达,使听众在收获知识的同时,领略了人文精神的魅力。名人、名家汇聚使这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显示出了高端,大众文化传播中透露出了高雅。
2.贴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更加富裕,而且要求我们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贴近市民生活加强文化建设,可以使百姓精神更加充实,使城市气质更加高贵。五年来论坛策划组织了与教育、房价、物价、医疗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系列讲座:举办“‘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教子平安”“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等教育系列讲座25场次,约占全部讲座10%;举办“金融危机下的理财策略”“个人理财攻略”“ 解读税收—谁是税收的受益者”“关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解读” “金融危机下房地产走势” “房地产与和谐人居建设”等理财投资系列讲座13场次,约占总场次的5%;“新医改零距离——解读新医改方案”“ 关注健康,从心开始” “《皇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生活方式与公众健康” “让青春更健康”等医疗与保健系列讲座 20 场次,达到整体场次的8%。市民的关切就是讲座选题方向,报告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馈给听众,论坛作为市民生活引导者的主流文化价值得到展现。
3.关注热点
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诠释热点问题,疏导社会舆论,做好政府与百姓的沟通桥梁,是名家论坛发挥的又一个重要作用。五年来,名家论坛根据一个时期的时事热点和社会热点,邀约相关领域专家登台名家论坛进行深度解读。如,针对世界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论坛曾连续数月邀请到国内著名金融学家或社会学者,为市民带来了“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投资市场”“金融危机下的理财策略”“金融危机困局中的大学生就业”一系列金融危机主题讲座,大获好评;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焦点,中国的周边关系也在演变,“中国在东亚扮演的角色” “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国家安全”“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等系列讲座为市民解读了当前国际关系与形势;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论坛又邀请到本土知名学者冯天瑜、裴高才,国内著名研究专家张鸣、梅毅等多位名师登台演绎,为市民再现了100年前的武汉城市所经历的那段光辉岁月。
4.打造本土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在文化建设中人们对本土文化寄予很高期望,在文化普及中市民对本土文化也最易于接受。在论坛的选题策划中,特别注意一是保持地方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发展、市民生活变迁在讲座中特定的份量。二是打造本地城市文化名师,宣传城市创富、创业英雄,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地方文化与地方文化名人,增加市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如举办 “ 楚文化与湖北人的性格特征” “武汉老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抗战时期老舍在武汉”“文学中的武汉印象”“武汉的码头与码头文化”“湖北地域性音乐创作”“漫谈汉味小品和我的演艺人生”“浙商与武汉” 等地方文化系列讲座;推出地方历史研究者冯天喻、熊召政、张良阜、刘玉堂、方城,文学家方方、陈应松、董宏猷,艺术家何祚欢、朱世慧、彭志敏、王原平,优秀高校教师欧阳康、李敬一、马敏、钟年,中学模范教师桂贤娣,商界领袖阎志、王锦文,经济学家叶青、赵凌云等等。武汉不缺少文化积淀,不缺少文化名师,本土专家不逊于国内文化大家的风采,让市民领略了城市文化英雄的优雅,同时也充分展现出这座城市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自信。
5.引领时尚
文化是传统,文化更是时尚,文化反映生活,同时引领生活。武汉名家论坛的主题选择,在塑造城市文化个性的同时,注意展示文化的多元与前瞻。前卫话题“汽车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阅读文化”“艺术鉴赏”等讲座,引来众多中青年人参与其中,在开眼界中谋共识。
“汽车改变生活”试图让市民认识到汽车虽然改变了人的生活节奏,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但是,汽车文化的合理营造,才能让人们真正享受到生活带来的改善。“蚂蚁吞象——互联网的小本创业”“ 网络时代的新生活”“微博时代,微力量”等网络文化系列;“小康时代的休闲旅游”“乐山悦水”“中国的山岳之美”等旅游文化系列;“经典阅读”“城市因阅读而受人尊重”“阅读与生活”“天堂是一座图书馆——关于阅读与人生”等阅读文化系列;“交响乐赏析”“京剧艺术欣赏”“读音乐”“美术与生活”等艺术欣赏系列;“ 收藏中的文化追求”“ 品玉悟道”“收藏中的文化追求”“ 古陶瓷鉴赏与收藏”“ 珠宝的鉴赏与收藏”等收藏鉴赏系列;“国风国韵数字动漫”“3D虚拟世界”等创意产业等等诸如此类的时尚主题讲座选题,汇集了每个领域内最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用丰厚的经验,或为市民推荐阅读,或引导市民欣赏文化艺术,或为家庭收藏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提供给市民一个休闲生活的范本,彰显文化滋养、影响城市未来生活的巨大力量。
6.弘扬科学
文化传播的现代形式可能是喧嚣,但它的本质是宁静。讲座聚集的是群体,但它的目的是内化为个体行为的一种理念。名家论坛近年来始终坚持把科学普及作为讲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举办了“绿色奥运” “心血管疾病预防”“食品安全”“核危机与核电安全”“人与地球”等多个有趣且充满实效性的话题,市民在名家论坛学习了知识,了解了科学,也获得了生活的经验。如,谭晓东的“甲型流感的预防及治疗”的讲座吸引来600余名听众,李国光“火炉”夏季防病攻略更是吸引到全场听众的雷鸣掌声。而针对食品安全这一民众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论坛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关注,先后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胡小松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张玉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周德翼教授等专家到场为市民指导如何挑选放心的食品,纾缓了市民对食品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焦虑。
二、文化为媒 服务无境
五年来,名家论坛以“社会办文化”为指导思想,“市民文化,社会参与”为工作机制,努力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共襄公共文化建设义举。每周,你都能从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上读到当周讲座的详细信息。市委宣传部、武汉图书馆网站开设有“名家论坛”专栏,市民随时可查询和了解讲座;长江日报旗下长江传媒网对每一场“名家论坛”实时转播,并对主讲嘉宾进行现场深度访谈,深受网友喜爱。武汉教育电视台对“名家论坛”现场内容进行精心的编录,在固定时间段播放,并创造了节目收视率的新高。2009年9月,名家论坛集结部分讲座精华内容,经编辑后正式出版了名为《中国文化启示录》的系列丛书,受到社会热评。
多种现代传媒的整体联动,不仅方便了市民对讲座信息的获取,也为没有到现场的市民提供了听取讲座的渠道,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为了让听众更为详细的掌握名家论坛的动态,论坛积极开拓新兴讲座发布渠道,市民可通过微博、QQ群等多种媒介迅速获取讲座资源信息,并与论坛举办方展开即时交流,畅达的沟通途径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效果。09年下半年起,名家论坛创办了讲座简报,简报内容丰富多彩,设有:讲座活动简讯、名家访谈录、名家精典语录、媒体报道、讲座信息等多个栏目,两月一期,免费赠阅。
为进一步放大名家论坛的社会效应,扩大受众面,积极与国家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签订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实现讲座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目前,计有85场讲座收入文化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同时,论坛也注重应用现代技术支撑推进文化服务信息的快捷传播。2010年与全市十三个区级公共图书馆签订了讲座联盟协议,创造性的在全市十三区级公共图书馆设立了讲座分会场。通过网络传输,讲座得以迅速直播或转播,有效实现了公益讲座在全市的广覆盖,社会反响强烈。
为了遴选优质的讲座资源,名家论坛加强与武汉地区各类讲坛的互动,定期召开相关讲座负责人座谈会,交流经验,改进工作,特别注重利用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教师资源,形成人文社科资源的共享。同时,积极拓展与其他省市讲座资源的联系,从塔山讲堂、寻庐讲坛、辽海沈阳讲坛、扬州讲坛等多个城市讲坛成功邀请到主讲嘉宾。2010年5月,名家论坛办公室工作人员赴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地考察学习,重点调研“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广州羊城学堂”、“佛山南风讲堂”等地市馆讲座举办的经验及做法,为丰富和完善名家论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讲座作为文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它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讲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延伸服务又是可以充分开掘的。围绕建设文化强市这个目标,我们充分利用讲座的有限资源,尽可能地创造无限的服务空间。
为了扩大武汉文化影响力,2010年,“名家论坛”为国图地方文化系列讲座推荐了本省专家学者刘玉堂老师的《聆听楚文化,走近湖北人》,让更多的城市了解了武汉的本土文化。
在举办讲座的同时,论坛恳请主讲嘉宾留下三个一:一条寄语,一本自己的专著,一本向市民推介的书籍。为引导市民良好的读书习惯,论坛特地在武汉市图书馆阅览室开设“名家论坛专家签名专著馆藏展示区”,展览名师签名赠予论坛的书籍,并提供借阅服务。
方寸之间的讲台,走过五个不平凡的寒暑,近300场讲座,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名家博学多思的身影,留下了一群又一群市民求学问道凝神聚气的心境,留下了武汉人修炼自我砥励情操的高尚风貌。名家论坛将本着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高举公益文化大旗,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营造出文化武汉独特风景。
责编:王华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