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增光:谈谈“中国创造”两面观
|
|
|
|
|
|
|
长江网讯
据中国经济时报消息:无论是国家的“十一五规划”还是今年的两会,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也被当作一项国策来执行。两会期间围绕自主创新话题,不少委员对国内的创新环境提出了真知灼见。在自主创新满天飞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自主创新政策得以贯彻实施,已经成为摆在政府与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问题。不解决创新造血机制的话,自主创新就很容易成为空谈,甚至被企业所“绑架”。
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上面越来越体现为两极分化的局面。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开始突击海外,以“中国创造”改善着“中国制造”的不良形象;而另外一派则贴着“中国创造”标签行“投机倒把”之实,“汉芯造假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就是一个对待“自主创新”理念的态度问题,不能在这方面做到激浊扬清,“自主创新”就无法在中国企业当中落地生根。
自主创新——海外市场的助推器
当“自主创新”浪潮在中国风起云涌时,对于在海外市场征战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近日,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股市上的强劲表现已经对此作了回应。据《纽约时报》公布的援引Bloomberg的数字,中星微在3月6日至10日这一周内,名列纳市个股周涨幅榜第一,周涨幅达到27.4%,带领了半个月中国股的上扬。3月16日、17日,中星微在纳斯达克股市连续2天增幅超过15%,收盘于19.49美元。
无疑,在股市这个晴雨表中,“自主创新”概念正刮起一股风暴。中星微股价的大幅上扬显然是“中国创造”概念在背后起推动作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来自中国的核心技术概念正在国际市场掀起波澜。尽管近期美国股市整体回落,但在美国上市交易的80家中国公司自10月以来股价已经上涨了13%。经过两年的低迷表现,中国概念股已经开始复苏。
而就在几天前,《纽约时报》、《投资人商业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代表着中国自主创新新生力量的中星微股票。在2005年第四季财务报告中,中星微净营收为2750万美元,同比增长113%。根据其刚刚公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审计报告显示,第四季度净营收为2750万美元,同比增长113%。《投资人商业日报》甚至惊呼,“中星微去年11月份在美国上市,发行价为10美元。一个半月股价就刷新了三次记录,3月15日达到了股价新高。”
除了股市上对中国“自主创新”给予正面回应外,一直在海外市场突击的中兴通讯、华为等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也将从中受益。以往,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或拓展市场都会面临一个天花板,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形象问题。因此,企业要想在国外拿订单,就必须承担“改善整体中国企业形象”的任务。而这些原本就是超越企业能力的额外负担,同时,也成为中兴通讯、华为等致力于海外市场的企业前进中的绊脚石。
现在,“自主创新”的提出表明,政府正在通过政策来扫除这些障碍,而起到的间接作用就是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卸掉了包袱。3月9日,“CeBIT 2006”展会在汉诺威盛装开幕,中兴通讯以近300平方米的独立展位高调亮相汉诺威,成为深入欧洲电信市场腹地的一把尖刀。中兴通讯一位人士表示,2005年,中兴通讯先后赢得了法国电信,和记黄埔、希腊电信等全球顶级电信运营商的信赖,宽带数据产品批量供货法国电信,与和黄3G联合品牌的手机F866在英国上柜销售,与希腊电信签署10万线的ADSL商用合同等,这都为改善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一位来自北京的参展商代表表示,正是中兴通讯、华为等一批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崛起,让中国企业的印象得以彻底扭转。
自主创新——国内市场要谨防假冒
无疑,“自主创新”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突围铺平了道路。但“自主创新”在本土市场还面临着众多“疑难杂症”的困扰,“汉芯造假案”已经为自主创新谨防掉进误区敲响了警钟。据调查,“汉芯一号”发明人、总体设计师陈进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有媒体披露,汉芯一号在问世3年时间内,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1亿元。给国家本就不“宽裕”的科技资金投入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目前,“自主创新”已经是露面最频繁的词汇了,企业在谈,各地政府在谈。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为成为“技术创新型城市”而大呼特呼了。显然,当“自主创新”的热潮此起彼伏时更值得警惕,一股脑地搞自有技术并不是说不好,但自主创新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有真玩意,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自主创新并不是城市和企业标榜的口号,而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完成这样的转变。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占据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另一方面,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可见,中国的智力资源并不缺乏,关键是如何协调这些资源,并培养出自主创新的成果。同时,在“自主创新”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要避免企业误入歧途,把自主创新当作“生钱”的工具。
“汉芯造假案”并不是一个个例,在中国有很多企业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搞“自主创新”,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套“流程”,先包装技术,然后骗取国家拨款,接着产业化失败,最后项目停顿,企业卷铺盖走人。这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但就像一层窗户纸,以往没有人捅破过。
可见,“自主创新”已经将两个极端现象推向了前台,一个是以中星微、中兴通讯、华为等企业,以自主核心技术出击海外市场的形象;而另外一面则是中国“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漏洞引发的“创新陷阱”事件的迭发。这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要想以“自主创新”的面目再度崛起,就必须双管齐下。像中星微、中兴、华为等企业已经在海外市场作了表率,中国本土市场“自主创新”环境的净化已经迫在眉睫。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