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长江日报(记者 瞿凌云 李咏 通讯员 欧新梅) 5年前,武昌区在财力捉襟见肘之时果断决定:执法部门收支彻底脱钩——一举挖掉了“大盖帽”吃“杂粮”的根子。

“吃饭财政”变成“干事财政”后,武昌区去年拿出近500万元,在全国率先实施“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让1321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就有基本的救助保障。
诸如此类的做法,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先锋色彩,显示了武昌将公共管理视作政府“软实力”、用机制变革加以提升的智慧和勇气。
釜底抽薪治“以罚代管”
在相当长时间里,靠收费、罚款等弥补经费不足,是许多地方弥补财力不足的实际做法。
5年前,武昌在全市率先对政法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这意味着全区3.5亿财政收入,每年至少多切走3000万元,靠财政供养的2.2万人,都面临收入减少的可能。有人私下里预料此政策将会流产,因为这不仅影响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罚没收入减少还会使区级财政收入下降,领导难道不怕排名后移?
那时,武昌区人均财政收入列中心城区倒数第三,而财政供养人口最多。一些部门经费不足,靠罚没收入来补,潜规则是“多多益善”。对此,企业和群众意见很大。武昌区的态度是:消除执法创收的机制,从根本上防止滥收乱罚,提升软环境,建投资环境最好的区。
第二年,继政法部门后,武昌城管部门又率先在全市实行收支脱钩。252名城管执法人员由吃“杂粮”全部改吃“皇粮”。
“区里下这个决心蛮不容易,胆子也很大。”回忆当时改革的艰难,区财政局局长王继德感叹不已,“2003年最困难时,区里发不出工资,还要向市财政预借一部分”。
“收支两条线”的社会效果良好。由于不再担心“吃饭”问题,一些执法部门摈弃了过去那种以罚代管或只罚不管的管理方式,将更多精力放在真正意义的管理上。以城管为例,主次干道几乎再无占道经营,连续三年“双创”评比列全市第一,2006年,武昌区作为全市惟一城区入选全国城市管理先进单位。
2006年,环保、文化、劳动、卫生等所有具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全部实现收支脱钩,政府全额财政保障。武昌区的这些改革,在全市比其他城区提前一年多完成。
据介绍,2002年武昌全区罚没收入达4000多万元,目前已降至几百万元,在全市中心城区中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