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 用户名: 密码:
  • 长江网首页
  • 英文版
  • 加入收藏夹
  • 新闻   |   宽频   |   网摘   |   影视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文学   |   动漫   |   贴图   |   家居   |   访谈   |   美食   |   交通   |   房产   |   娱乐星空   |   江城警讯网   |   武汉文明网
    论坛   |   博客   |   网论   |   时尚   |   天下   |   动物   |   两性   |   汽车   |   科技   |   古玩   |   旅游   |   言语   |   购物   |   游玩   |   区局   |   长江无线   |   武汉交管网   |   武汉汽车网
    现在位置:>> 精彩专题 >> 2007武汉两会 >> 文件公告

    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10件实事办理情况的报告

    2007-01-10 19:58    【查看评论】 【字号: 】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长江网讯  各位代表:

      对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的10件实事,市人民政府一如继往高度重视,市长李宪生多次强调要求“一诺千金”,务必件件落实。各位分管市长始终将实事的政策研究和协调督办落实抓在手上。各责任单位和部门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狠抓每件实事的落实工作:一是严格按照绩效考核的要求,层层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分解责任,明确进度,强化措施。二是克服困难,多方调度,确保办理实事所需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全年共筹措直接用于办理实事的资金7.1亿元。三是认真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并在执行中确保政策落实。四是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积极探索实事办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市人民政府督查室自始至终开展了跟踪督查工作。10件实事所确定目标任务全部落实。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加强945个社区的基础设施维护;继续改造社区排水管网130公里、社区道路2000条,新增和更换社区路灯4000盏,新增社区健身器材300套;组织30所有条件的学校定时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馆。

      在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及建设方面,市、区政府均制定社区长效管理办法,投入社区长效管理经费2280万元,全市945个已创建达标社区加强长效管理,保持较好的创建水平,有18个街道、219个社区完成连片提档升级工作。市水务部门投入资金6500余万元,完成211个社区的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共改造管网133.5公里,新建各类井室2.34万座,化粪池76座,置换各类井盖2505块。市建设部门投资1.5亿余元,改造背街小巷道路2137条,改造面积达112.34万平方米;在7个中心城区的456个社区新增和更换路灯4415盏。市体育部门从体育彩票收益中列支350万元,安装社区健身器材309套。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会同有关企业组建公共健身器材管理中心,加强对社区健身器材的长效管理和维修服务工作。

      在组织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方面,市教育部门会同市体育、民政、公安、财政等部门选择首批40所学校的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先后为市民办理进校健身卡2.4万张。全年共接纳市民进校健身50万人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或纠纷,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关于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通过租金补贴、租金核减、提供廉租房等途径,缓解13000户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建设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始终是本届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根据国家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市人民政府决定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在2006年内提前实现人均6平方米以下住房户“应保尽保”。在具体操作上按照“凡申请必受理,凡符合条件必保障”的原则实施。2006年,共对16308户低保家庭实施住房保障,其中,完成租金补贴7959户、租金核减7456户、配房租赁893户。

      在经济适用房建设方面,2006年全市下达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计划45个,面积达342.9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72个,施工面积共306.65万平方米。已有12个项目进行公开登记和摇号销售,共有住房8571套、建筑面积74.5万平方米。公开摇号销售经济适用房的做法得到国家建设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截止2006年底,全市经公示取得经济适用房资格证明的家庭为2万户。市房产部门将严格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做好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工作。

      三、关于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对被征地农民,女满55、男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比照农村低保标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的被征地农民,按政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被征地农民,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在对被征地“5560”农民提供保障方面,市人民政府专门制定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工作意见,将经批准征用承包土地人均面积在0.3亩以下(含0.3亩)、且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上年度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女满55、男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并就基本生活保障金支付标准及来源、拨付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依据政策,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5560”农民共23738人,涉及汉阳、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6个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涵盖54个乡镇、833个行政村。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为800元/人年,已按时发放到位。

      在对“村改居”群众提供保障方面,市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已按政策对2006年实施“城中村”综合改造的43个村,共11902名“村改居”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在对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扶持方面,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对被征地农民中有就业愿望和有就业能力的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帮助其就业。给3324名被征地农民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市劳动保障、财政、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对象,按市政府出台的政策给予办证“绿色通道”及税、费减免和优惠服务;对无证照经营的,主要是通过教育、帮助指导其依法完善手续,合法经营。

      四、关于对城乡贫困群众实施医疗保障和救助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对城乡低保人员、“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人员、农村“五保”人员和特殊困难对象,实施定点医院普通医疗救助和重大疾病住院医疗救助。

      在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方面,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的意见,加强对各区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指导力度;强化政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公共卫生职责,从2006年起,以社区常住人口计算,按10元/人年的标准给予补助,并纳入市、区财政预算。2006年,市财政下拨社区公共卫生补助经费1945.76万元,各区相应作了配套。市卫生部门按照“四个一批”即巩固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淘汰取消一批、合理增设一批的原则,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个、服务站356个,36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设备达到配置标准,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积极探索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重点开展家庭出诊、家庭病床等“六上门”服务,全年共开展家庭出诊1.8万人次,建立家庭病床4500张;3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与社区居民家庭开展签约式服务。继续推进惠民利民举措,为居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免疫接种、健康教育等200.2万人次,开展“五免”医疗服务1160万人次,免收医疗费用1798万元。继续开展大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活动,共有6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5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对口支援。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000余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开招聘152名老医生和98名大学生,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稳步实施“医药分开”改革工作,1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改革试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售价降低20—40%。2006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为365.4万人次,住院量为3.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和52%,其中,门诊量占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总门诊量的20%,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

      在对城乡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方面,市民政、卫生、财政等部门制定《武汉市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确定194家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市民政部门为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36万城乡贫困群众发放医疗救助卡。全年共对城乡贫困群众实施医疗救助16.2万人次,支出资金431万元,其中,实施“五免六减”普通医疗救助约16万人次,共减免费用151万元;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450名城乡贫困对象实施大病医疗救助,人均支出救助资金2155元。部分区对特困人群还给予药品平进平出的“零利润”优惠政策。

      五、关于开展城区“4555”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社保援助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对国有特困企业女满45、男满55周岁且无能力再就业的困难下岗人员,给予养老、医疗保险援助,直到法定退休年龄;确保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就业。

      在对国有特困企业职工给予社保援助方面,市劳动保障、国资、财政等部门制定有关工作意见,对具体援助对象、援助标准和办理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全市纳入2006年社保援助的“4555”人员共4055人,涉及国有困难企业52家。市财政已按2779元/人的标准,将援助资金拨付到社保帐户。

      在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方面,市、区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依托街道、社区,对全市就业援助对象进行“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实行“实名登记卡”制和公示制,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确保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2172户“零就业”家庭、2626人实现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

      六、关于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条件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城务工人员在社区就医、子女就读中小学等方面应享受市民待遇;全市要举办为进城务工人员文艺汇演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组织50场专场文艺演出,免费放电影400场;建设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基地7个,探索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培训提高素质,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政策和途径。

      在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方面,全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进城务工人员全面实施免门诊挂号费、门诊诊查费、门诊注射费、住院诊查费、住院护理费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胸透、肝功能等六项医疗检查费减免20%的“五免六减”等社区居民享受的就医政策。2006年,7个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接诊进城务工人员67万人次,减免医疗费97万元,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健康教育12万人次,开展产前检查及产后访视近2000人次,完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体检1万人次。市教育部门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较好地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保障其享受我市城市居民子女入学待遇。全市免收借读费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公办中小学校达到314所,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到11.4万人,占其总数的81.52%,免收借读费6749万元。

      在为进城务工人员举办文艺汇演活动方面,市文化、建设、劳动保障、商业等相关部门组织京剧、汉剧、杂技等共50场专业演出,5万余人次外来务工人员观看演出;安排在重点工程、民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从业的街、区及集中居住区等放映影片180余部、430场次,19万余人次进城务工人员免费观看电影。市、区文化部门在汉口江滩、全市各大型文化广场共举办进城务工人员文艺汇演32场。上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

      在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方面,市劳动保障部门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建设方案,在中心城区建立7个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在远城区和洪山区建立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结合落实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2号议案《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案》,市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开展送培训、送鉴定下乡和进城务工人员技能竞赛、扶贫助学等活动,大力推进“素质进城”计划,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整体技能素质,并全面完成2006年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人,培训2万人的目标任务。

      七、关于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分别对纳入城镇和农村低保的残疾人,一般功能障碍的每人每月补助30元和20元,严重功能障碍的每人每月补助50元和30元;确保新、改、扩建道路和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率达100%。最近两年,市人民政府将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均作为当年为群众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2006年是在2005年基础上的扩面提标,从严重功能障碍者扩面到一般功能障碍者,补助标准也有一定提高。为办好此件实事,市、区残联、民政等部门开展拉网式调查摸底,准确掌握符合补助条件的残疾人对象,明确补助资金渠道,实行补助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年末结余转下年度继续使用的制度。2006年,市、区共落实补助资金1500万元,已向28380名特困残疾人发放定额补助款1211.5万元。

      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市建设、交通、园林、规划等部门在道路和车站、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新、改、扩建时,均按国家规定,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审批及施工等纳入到经常性工作,基本保证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八、关于改善中心城区大气环境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综合治理100座冒黑烟的烟囱、500个餐饮油烟扰民点;实施500台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清洁燃料改造;控制露天焚烧易产生大气污染的物质;治理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扬尘污染;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市人民政府一直注重市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2005年重点整治噪声,2006年把改善城区大气环境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环保、交通、建设、城管、公安等部门的努力,2006年,全市共治理完成冒黑烟的烟囟129座,其中,拆除45座,锅炉改用清洁燃料80座,综合治理4座;综合整治完成745个餐饮油烟扰民点,其中治理整改548家,取缔转向197家,涉及145个社区,惠及居民29万人。建成长丰、八大家等5座公交加气站和园林路社会加气站,860台公交车、出租车改用天然气。城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渣土清运和露天焚烧监管。环保部门定期开展工地环保情况检查。建设部门启动建筑工地远距离文明施工监控系统试点,曝光处理一批违法施工工地,加强了文明施工现场管理。2006年,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4.8%,7、8月优良率达到100%。

      九、关于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杂费,对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对中心城区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补助课本费;为革命老区烈士后代读大学提供学费资助。

      在开展“两免一补”工作方面,市教育、财政等部门制定《关于做好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工作的意见》,各农村中小学均在醒目位置张贴“一费制”收费执行标准和享受“两免一补”有关通知。春季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收学杂费的中小学生共有398239人,秋季共有371053人,分别占当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总数的45.70%和45.71%,市财政减免杂费补助资金8600.57万元。春季全市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免收学杂费的中小学生共有38649人,秋季共有37021人,分别占当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总数的4.43%和4.56%,市财政减免杂费补助资金993.07万元。对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共补助教科书费1393.33万元,补助住宿生生活费303.15万元。对中心城区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发放免费教科书,共补助教科书费303.60万元。

      在资助革命老区烈士后代读大学方面,通过调查摸底,市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制定对全市革命老区烈士后代读大学提供学费资助的实施意见。2006年全市符合条件的革命老区烈士后代大学生共有14人,各提供一次性资助学费5000元。

      十、关于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充实基层警力,完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全市技防小区达三分之一以上;有条件的社区推行物业管理、院落式管理,力争覆盖面达50%;社区入室盗窃、自行车盗窃等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在完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方面,市公安局制定过硬措施,精简机关人员,向基层一线和实战单位充实警力699名,全市基层所队警力占总警力的86.2%。保证每个社区配有民警1—2名,使全市社区民警达到1802人。进一步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对警务室进行规范管理,建成合格警务室765个。在社区,完善以社区民警为核心、治保组织为龙头、安保队员为骨干,多种群防力量参与的社区安全防范网络;在农村,因地制宜推进警治联勤、包片制、巡防制,发挥农村群防组织的作用。全市共建设安保服务队1122支9775人,自行车巡逻队792支4637人。

      在社区(小区)推行技防方面,市综治部门确定重点建设152个整体技防社区、240个部分技防社区的目标任务,并按照有效实用、整合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原则,提出建设标准。上述392个技防社区的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占全市1168个社区的33.6%,加上原已实施技防的58个社区,全市技防社区覆盖面达到38.5%。

      在社区推行物业管理、院落式管理方面,全市新建封闭院落3562个,物业管理小区343个,新增单元式电控防盗门2728镗,封闭院落和物业管理小区总数达到6502个,覆盖户数占全市居民总户数的69%。

      在防范和打击入室盗窃、自行车盗窃方面,公安机关组织多警种,不断加大对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和防范工作力度。2006年,全市共破获社区入室盗窃案件3140起、盗窃自行车案件1953起。通过大力加强人防,全面推进社区安全宣传,提高居民群众防范意识,社区发生的入室盗窃案件、自行车盗窃案件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9.2%和10.8%。市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

      各位代表,2006年10件实事的办理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目前,市人民政府正在组织各责任单位和部门开展“回头看”,并总结办理工作经验。2007年,市人民政府将继续坚持并完善实事办理制度。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继续把10件实事办好。

    欢迎进入长江论坛“新闻时评”发表评论或发起投票 新用户在此注册 时尚伊人
    【发表评论】 【字号: 】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表的评论                           更多评论
     发表新的评论
    Top↑
           大江园南苑      武汉现代泌尿外科医院      防脱生发专家      武汉地产集团
      
    长江广告 更多  
    长江互动传媒网 武汉综合新闻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27-85779997 027-82781258
    长江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20040006